喀什米爾的歷史始於作為佛教的中心地,隨後印度教的傳播,兩種宗教共存。14世紀蒙古入侵後,伊斯蘭教統治了約五個世紀,之後被併入旁遮普的錫克王國和查謨的道格拉王國。現代的喀什米爾是印度、巴基斯坦和中國之間的爭議地區,也以其文化上重要的喀什米爾絲綢生產地而聞名。
喀什米爾地區的地理與氣候特徵
喀什米爾地區被劃分為巴基斯坦、印度和中國。印度擁有最大的面積(約101,338平方公里),巴基斯坦約85,846平方公里,中國約37,555平方公里。該地區的氣候因海拔而異,低地夏季炎熱潮濕,冬季寒冷潮濕;高地則夏季短暫涼爽,冬季漫長寒冷。
喀什米爾的文化受到中亞和波斯的影響,舞蹈、音樂、料理和地毯編織是其特徵。傳統服飾色彩繽紛,女性佩戴珠寶,男性則穿著庫爾塔帕賈馬,手工藝品,特別是帕什米納披肩和手織地毯非常有名。喀什米爾的文化深植於舞蹈和音樂中,節慶中會享受多樣的舞蹈和音樂表演。
喀什米爾絲綢的製造過程
1. 桑樹栽培: 種植作為絲綢原料的蠶所食用的主食桑樹。
2. 蠶的飼養: 飼養一種名為家蠶的蠶,以製作絲綢的原料繭。這種蠶無法飛行,壽命短,能產下500個卵。卵需在18℃至25℃的溫度下妥善保存。
3. 繭的收集: 從成熟的蠶所製作的繭中提取生絲,以獲得絲綢。這種絲是蠶所紡出的長而連續的蛋白質。
4. 拆絲: 從收集的繭中解開絲線的過程。
5. 染色: 將解開的絲線進行染色。
6. 紡紗: 將染色的絲線轉換為易於編織的形狀的過程。
喀什米爾產的絲綢具有獨特的光澤和長纖維,柔軟且品質高。這些絲綢以非常細緻的結織成,至少可使用30年而不會出現問題。
喀什米爾絲綢地毯以其光澤和柔軟性著稱,因其高品質而受到全球的讚譽。未來預測高端市場和國際需求將持續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