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伊斯法罕
类型:波斯地毯
地点:伊朗中部(原波斯)
结密度:650,000 - 850,000 结/平方米
特点:中心圆形徽章、花卉图案、结点密度极高
绒头:细,结头密度高,质量好
伊斯法罕(Isfahan,Isfahan)是伊朗中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城市,长期以来作为文化和艺术中心而繁荣发展。 16世纪末,阿拔斯一世定此为萨法维王朝的首都,修建了宏伟的清真寺和广场,被誉为“伊斯法罕是半个世界”。
当时修建的伊玛目广场(原国王广场)、伊玛目清真寺、阿里卡普宫等宏伟建筑,现已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。
世界闻名的伊斯法罕地毯是该地区丰富的艺术和文化资产之一。
波斯地毯和伊斯法罕
波斯地毯是伊朗各地以传统手工编织而成的高品质地毯的总称,大不里士、纳因、库姆、卡尚、伊斯法罕被广泛称为“五大产地”。
伊斯法罕地毯以其优雅精致的设计和极其复杂的编织为特色。与经常使用日常生活和自然场景图案的游牧“部落地毯”不同,伊斯法罕地毯是在城市文化中发展起来的,属于波斯地毯中特别高品质的类别。
历史
16、17世纪的萨法维王朝时期,伊斯法罕作为波斯艺术的中心,达到了黄金时代。沙阿·阿巴斯一世对艺术和建筑有着深刻的欣赏,在他的宫廷赞助下,建立了一个皇家作坊,并从周边城镇和村庄引进了许多地毯工匠。因此,伊斯法罕的作坊为皇室和贵族制作了许多豪华地毯,创造了许多杰作。
然而这样的繁荣并未维持多久,1722年阿富汗入侵,伊斯法罕城遭到重创。失去了宫廷的支持,所有的地毯作坊都关闭了,随着萨法维王朝的覆灭,伊斯法罕的地毯产业也一度陷入停滞。
后来,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,波斯地毯产业进入复兴时期,伊斯法罕的地毯生产又活跃起来。特别是在 20 世纪,从卡尚移民过来的工匠和当地大师重新恢复了最精美地毯的生产。
在这一复兴时期活跃的织工中包括塞拉菲安 (Seirafian) 等著名艺术家,由于他们的努力,伊斯法罕地毯再次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。
结密度(编织紧密度)
伊斯法罕地毯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密度。它的编织密度可达每平方米50万至100万个结,其精致程度堪比绘画。 1 cm² 的面积上缝有数十个结,图案极具表现力,同时还具有耐用性和灵活性。
手工打每个结都是一项极其艰苦的任务。例如,如果每平方米有50万个结的地毯,以每天1000个结的速度编织,则大约需要500天(约一年半)才能完成。

伊玛目广场
